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

[轉載分享] 到底什麼是挖礦?

原文摘自《數位時代》朋友別再誤會,早就沒有「拿顯示卡挖比特幣」這回事!

剛接觸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理論的朋友常會覺得不好理解,很多概念很難找到經驗做類比,於是諸如比特幣是「數位黃金」、用「挖礦」去取得,這些都是便於理解、卻實際有段距離的比喻;「挖礦」的本質是「分散式帳本進行共識機制的獎勵」,「區塊鏈」則是分散式帳本的一種形式。

以往我們熟悉的銀行體系,是種「交易需要第三方與才能進行」的形式;打個比方來說,可以想像一個家庭有一家三口:阿明、阿明爸爸、阿明媽媽,一直以來家裡都是媽媽管帳,爸爸跟阿明需要錢都需要從媽媽那邊進出,即使是爸爸想買禮物送阿明,也需要經過媽媽同意,媽媽扮演了第三方、銀行的角色。

有一天阿明爸爸看到了比特幣的介紹,回家後興致匆匆的說「從今天起,為了防止媽媽記錯帳(順便防止媽媽不給零用錢),我們家要使用分散式帳本的機制!」自此,一家三口都紀錄同樣的帳本在身上,如果任何成員的帳本跟家庭其他成員的不一樣,就代表帳本出錯、會改成跟其他人相同;而如果家庭成員很多,要記錯帳的可能性很低、惡意攻擊的成本也會極高,這就是區塊鏈「無法竄改、不會出錯」的原理。

小明爸爸認為自己相當聰明(媽媽有點不開心),決定帶大家去外面吃大大餐等,這筆帳要怎麼紀錄上去呢?小明一家決定好要用猜拳來決定,最贏的成員負責記新的帳,其他成員照著更新自己的帳本,這時候「猜拳決定」的行為就是系統中的「共識機制」。

最後,為了要讓大家都能開心接受這套系統,有個獎勵記帳的方案:每次猜拳猜贏的得到一百元的獎勵,得到這個獎勵的過程就是所謂的「挖礦」了;如果小明猜拳技術特別好,常常都能猜贏而得到記帳的權力與獎勵,我們會說是小明的「挖礦的算力高」,常常都能「挖到礦」。

這種「挖礦」就是被叫做「工作量證明」(Proof of Work,POW)的共識機制;能「挖礦」的加密貨幣都是使用某種POW共識機制,而不同的加密貨幣中,有可能你玩猜拳、我玩撲克、他玩跳棋,這就被稱為不同的「共識演算法」。現在顯示卡不挖比特幣、主要挖以太幣,就是因為幣之間不同的共識演算法產生的經濟考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